(65) 62210605 nykcg@singnet.com.sg
Home 9 客家文萃 9 新加坡客家歌谣的浅见

新加坡客家歌谣的浅见

Oct 5, 2020 | 客家文萃

文:刘富琳

一、新加坡客家歌谣的历史与现状

客家山歌何时传入新加坡?目前尚无确切记载的资料,根据前辈的回忆和《南洋商报》的报道,1950年代还有演唱活动,曾在“快乐世界”连续举办过三晚的客家山歌比赛。此后,由于新加坡的发展,客家山歌一度销声匿迹。2002年,应和会馆率先开办了客家歌唱班,其他客属会馆紧跟其后,2004年,茶阳(大埔)会馆主办第一届“客家歌谣观摩会”,至今已经到了第十二届“客家歌谣观摩会”。

笔者于2018年5月对新加坡客属公会音乐社团进行了初步调查,了解到的基本情况如下:

1、教师情况。规模较大的会馆基本都有专任老师教唱,部分老师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声乐专业或从事过音乐活动。有专任老师同时兼任两个会馆的教学。教唱过程中,借鉴了西洋音乐的训练方法,注意歌唱的呼吸和发声方法,强调音准、节奏的把握和音乐的处理等,与民间的耳濡目染、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有很大不同。

2、成员情况。参加山歌班的人员以乐龄人士为主,其中武吉班让客属公会歌唱班、茶阳(大埔)会馆、应和会馆以及丰顺会馆等山歌班的成员相对较为年轻。参加者多出自个人兴趣爱好。参加者身份主要来自客籍,部分为非客籍华族,都能用客家话演唱。

3、演唱曲目。各会馆演唱的曲目有传统的客家山歌,如《送情郎》、《月光光》、《流水天》、《长潭水,水长流》、《八月十五光华华》、《客家妹子爱唱歌》等等。也有经过改编的传统客家山歌或新创作的客家风格的歌曲,如《竹叶撑船你爱来》、《涯是客家人》、《客家本色》、《细妹仔恁靓》、《圆圆的土楼,圆圆的家》、《家乡有条风雨桥》、《又唱新山歌》、《新加坡姑娘》、《新加坡颂》等等。演唱基本上按照乐谱,即兴较少。也许正因为演唱的曲目有传统的,也有改编和新创作的,所以在历届观摩会上使用的名称是“客家歌谣观摩会”,而不是“客家山歌观摩会”。

4、演唱形式。山歌的演唱以清唱为主。山歌是在山间野外劳动时演唱的歌曲,一般没有乐器伴奏,至多用山上随手采摘的树叶来吹奏用于伴奏。新加坡各音乐社团演唱时有钢琴、电子琴、卡拉OK等伴奏,传统的清唱形式较少。近年,中国部分城市公园的山歌演唱也出现了伴奏的形式,如电子琴、卡拉ok以及笛子、二胡等民族乐器等。

5、演唱场所。由于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,山歌的演唱场所以室内或音乐厅、剧场等为多,在户外的演唱较少,几乎没有在山上的演唱。

二、新加坡客家歌谣发展存在的问题

1、传承危机。一是青黄不接、后继乏人。目前的参加者主要以乐龄人士为主,年轻人较少;二是客家方言日渐式微。客籍人口在新加坡华族人口中占14%左右,40余万人,原来居住在相对集中的客家聚落,保留了客家话交流的环境,后因城市发展的需要,客家聚落被拆散,客家居民散居在其它族群或华族其它民系中,使客家话除了在家庭内或小范围使用外,很少在公共场合使用,这就势必对年轻一代的语言环境造成很大影响。加上,新加坡华族又以使用闽南话和粤语为多,一旦年轻一代不会说或听不懂客家话,客家山歌的传承也将随之消失。

2、演唱曲目。传统曲目较少,难以体现客家山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。

3、演唱形式。以合唱为主,缺少传统客家山歌的独唱、对唱形式。客家山歌的独唱、对唱最能体现演唱者的即兴演唱能力,这是山歌的精华。

4、演唱风格。新加坡客家山歌的传承中断了半个世纪,目前的演唱者大部分是第二、三代客家后裔,并非在客家山歌的环境中成长,加上新加坡地处中西文化交流要冲,因此在演唱风格上,趋向于西方音乐的演唱风格,缺少了传统客家山歌的一些韵味。

5、认同与娱乐。客家族群在新加坡华人中占少数,在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中,客家族群由原来的“小分散、大聚居”变成今天的“大分散、小聚居”,新加坡客家山歌的兴起,可以说是第二、三代客家后裔对先辈的追忆,对客家人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。但是,随着社会的发展,新生代客家后裔对族群认识的意识将逐渐淡化,因此对客家山歌的认同意识也将逐渐弱化,但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和文化符号将得以保留。

 三、对新加坡客家歌谣的建议

1、鼓励使用方言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,皮之不存毛将焉附,特别要让新生代客家后裔说客家话,这不仅对客家山歌的传承极其重要,对客家人的身份认同、文化继承也极其重要。

2、多元文化教育。开设有关客家文化、客家山歌的内容,增加对多元文化的了解,培养年轻一代对客家山歌的兴趣。

3、建立客家山歌的传承、保护、研究中心,各客家公会牵头做好客家山歌的资料搜集、整理、研究、传播工作,使新加坡成为中国大陆、台湾以及东南亚客家山歌交流的一个平台。

4、配合新加坡经济发达、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等有利条件,在演唱改编和新创作的客家歌谣的基础上,增加传统客家山歌曲目,扩大传统客家山歌在新加坡、东南亚以及西方社会中的影响。

5、加强各客家会馆与新加坡、中国的大学、研究机构、演出团体的合作,形成创作、表演、教育的协作。

6、邀请各地优秀的客家山歌手到新加坡教唱,使客家山歌在新加坡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发扬,成为连接新加坡客属乡亲与原乡的重要精神纽带。